“我生在三峡,长在三峡,从1994年开始记录三峡、见证三峡,走过了30载春秋冬夏,经历了长江三峡翻天覆地、波澜壮阔的改变。”由杨书华执导的大型3D纪录电影《新三峡》正在人民院线火热上映。回顾拍摄经历时,杨书华动情地说:“作为三峡人,我一直怀着对三峡这片山水的眷恋与热爱,见证三峡、记录三峡、宣传三峡,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三峡。”
执导《中国三峡》获华表奖
自1994年起,杨书华便开始拍摄三峡库区移民生活,先后制作了《大江东去》《大江作证》《三峡移民》《三峡船工》等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纪录片。
2007年,杨书华担纲导演、撰稿、制片人,创作了大型文献纪录电影《中国三峡》,获得“华表奖”,被翻译成7国文字推荐到50多个国家播出,并被5个国家博物馆和联合国收藏。
从2012年起,杨书华开始策划他的三峡“三部曲”之《新三峡》,希望在国家宣布三峡工程整体竣工之后,面向国际、国内进行播放和展映,全景反映新三峡的“新、变、美”。
向世界展示真实客观发展的三峡
《新三峡》题材之复杂、涉及面之广、时间跨度之大、争议之多,世所罕见。如何才能把三峡工程这一宏大的主题与庞杂的内容讲得权威、客观、生动又透彻,总导演杨书华深感责任重大,使命在肩。
为了拍摄三峡大坝成功截流这样的历史瞬间,杨导和摄影师不顾个人安危,对长江主汛期的两次洪峰过坝进行了全程拍摄,记录了珍贵的历史影像。
为了真实记录三峡外迁移民的生存状态,杨书华带领摄制组先后前往不同的省市走访、跟踪,拍摄他们在新家的真实生活,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峡人,杨导和三峡移民交朋友、亲如一家。
为了拍摄到第一手三峡动植物、水生物繁衍生息和地质防治、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的客观资料,杨导和摄制组一起走遍了三峡的山山水水。
杨书华知道,要想拍出好的纪录电影,在表现手法和语态上要做到有故事、有观点、有思考,把观点隐藏在故事之中,通过故事表达观点,从而引发思考、传达理念;同时,还要以时空为经纬,建立起一个坐标系,把三峡工程放到一个坐标系上来审视和定位,并以此为基点,跳出三峡看三峡、纵观历史看三峡和放眼世界看三峡。在突出“新三峡、新变化”的同时,用科学考察和社会调查的形式和方法,理性、客观地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三峡、客观的三峡、发展的三峡。
他和团队以水面、水下拍摄,陆地拍摄和空中航拍相结合的方式,通过三维立体影像全方位展示175米蓄水后新三峡的迷人风光、城市风貌、经济建设、民俗文化、人文风情、自然生态、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,在大开大合的雄浑与细腻如丝的婉约中,展现老三峡的雄奇险秀与新三峡“高峡平湖”的烟波浩渺。
用作品展现“三峡自信”精神
作为一部讲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纪录电影,《新三峡》在主流基调、人文基调和艺术基调方面的考量也是一个极难把握的点。为此,杨书华提出了做好“精、气、神”。“精”就是精心策划、精心摄制、打造精品;“气”就是以治水文明为底气、展国家工程之大气、扬中华民族之志气;“神”就是展现决策者们的民主科学精神、建设者们的创新奋斗精神、百万三峡移民的奉献协作精神。
2016年3月,杨书华带领摄制组一边拍摄、一边开始进入后期创作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《新三峡》终于得到了专家们的称赞和高度评价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专家评审小组,评价《新三峡》是“一部了不起的作品”,不仅反映了三峡的成就、变化、精神,也充分阐释了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,更生动地展示了“中国自信”、“三峡自信”。
30载岁月沉淀,从青春风华到步入中年,杨书华把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他热爱的三峡,把他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情感都倾注到了他的作品里。回望三峡“三部曲”创作历程,杨书华动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:人类,只有一个地球,地球上只有一条长江,长江上只有一个三峡。三峡,不仅是中国的三峡,世界的三峡,更是人类与自然共有的三峡。
记者:王金跃
51配资-股票配资佣金-配资炒股门户网站-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